Search
AQLI
In the News

March 15, 2022

这是一份怎样的报告,竟然让参与写作的美国教授自己都震惊了

EPIC-China Director of Research, Guojun He, is interviewed by China'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.
By
中国环境APP
https://res.cenews.com.cn/h5/news.html?id=895807

这几天,何国俊打开邮箱,收到很多未读邮件提醒。作为芝加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研究主任,他和同事们最近合著了一份名为《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:中国的反污染之战》(简称“《中国反污染之战》”)的报告,一时间采访邀约便多了起来。

3月,求职季临近。外籍人力中介Tony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,查看当天有意愿来华求职的外籍人员的简历,竟收到了上万条求职中国的意向信息。

素不相识、相隔千里的何国俊和Tony究竟有何交集?

中国的大气治理无形中将两人联系起来。

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,成为中国首都北京一张新的名片。在此后几年间,北京更是迎来了国际人才来华交流、求职的黄金时期。

“那时候,来北京的英语外教时薪大概能达到300元-400元,我们有时候会在北京线下举办一些促进文化交流的沙龙,即便时薪只有100元,但对一些外籍老师来说,也愿意来,场场爆满。”2014年,Tony初入职场,对这段时光印象很深。

对很多外国求职者来讲,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、包容热情,吸引力很大。

然而,从事外籍中介工作几年后,Tony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:愿意来华务工的外籍人才求职意向开始在地域上有了排序,北京并不是外籍求职者的首选,排在上海、深圳之后。为什么会这样?身在北京的他想要找到这背后的原因。

“后来,我通过与求职者沟通了解到,造成这样情况的因素很多。尽管有政策方面的原因,但空气质量也是求职者在意的一个因素。他们在网上搜了关于北京的报道,称这里空气质量不太好。”Tony这样说。

对于这个时期的北京,早在2012年就随父母从釜山搬到北京的韩国90后小伙儿崔原赫(ChoiWonHyeok)深有感触。

“印象最深的大概在2013年,那时候我在北京大学上大二,常和朋友们约着一起踢(足)球,有一天下雨了,我们也没不管不顾继续踢,后来下了场,我才发现身上的白T恤留下整块的污迹,才发现那场雨不是透明的。”崔原赫回忆道。

也是从这一年开始,一场持续了近十年的“反污染之战”在中国拉开序幕。

2014年,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“向雾霾宣战”一词。2014年、2015年、2017年三年,大气环境这一话题都出现在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,成为社会关注热点。在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下,中国一些地区大气治理的压力层层传导,空气质量改善明显,北京就在其中。

从那时起,Tony电脑桌面的收藏夹里多了一个链接——一条查询北京AQI(AirQualityIndex,空气质量指数)的链接。

也是从那时起,在接到求职者电话或者邮件咨询时,Tony的回答逐渐有了些底气。“2018年以来,北京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大气治理,空气质量已经有明显好转了。但在交流中,感觉外籍求职者并不能感受到北京的改变。毕竟在国外媒体报道中,空气污染是新闻,蓝天白云反倒不会报道。于是,我就常常把北京AQI的截图发给他们,把蓝天拍给他们。”

Continue Reading at 中国环境APP…